12/19/2013

蓋自然建築~鳥建築人環境再生(二)

((活建築))


   
   心中最期待這次活動的應該是活建築部份,先安插一些探討,來自學員的分享,綠建築當中最常見的是木材、竹結構,為了加強結構,會特製些接環鐵件,而這些鐵件屬於昂貴的金屬接頭,會提升建築不少成本,所以此建築所有接頭為同一種規格的設計為考量。我對綠建築的定義 :就地取材、低碳足跡、最後能夠回歸大地。雖然工業化的水泥是方便材,常常讓人屈服於方便使用,這個材料選擇很有意思,沒有一個正確答案,也沒有有對會錯,是看每個人的定義,而應以人為角度,真正的綠建築只有一種規則 :從"良心"開始延伸。

   園區有分很多展區、我們的是"資源回收中心",聽主辦單位(開物文創):說真的,蓋個資源回收中心最快的方式,可以用鐵皮來搭建就好,但最後討論,希望可以讓素民都可以學習建築,所以以鳥建築"志工"開始建立這項活動,而主辦單位也強調,這是一個非常有實驗性的計劃,有趣的是這計劃,沒有一定要完成什麼,聽起來有點不正軌怪怪的。

不用水泥的『地基』
  『水泥』工法應為最快速的工法,膠結材料結合砂、石、摻品等拌合而成者,皆謂之混凝土(Concrete)成本低廉,人造材料,缺點:硬化後修改及拆除困難。

農業博覽會當中,觀察到兩種「不用水泥的地基」

  第一種是竹結構的結合,地激的底座用四角形鐵板,中間焊接圓管,從地面打入一米到兩米深的鋼筋,等鐵件來之後,就開始立柱動作,使用的是四枝"桂竹"與地基固定,但]竹子為自然生長而曲度粗細不同,所以在施做時,也是非常挑戰,最後用鐵絲固定,綁了快一個禮拜,所以到現在,做夢也會再綁鐵絲。

  第二種則是別種做法,利用天然石頭鑽洞,鎖入鐵件,固定竹子,地平台的部份打入許多柳安木(建材行常見材質硬,屬於原木)用水線定水平高度,統一打樁,再用板模固定,當作簡易的木平台。
  我們蓋的這間命名為"創意資源中心"的建材,是使用天然竹子為主結構,而牆體的呈現也是重點之一,因為一般資源回收中心,架一下鐵皮很快就可以完成,主辦單位(開物文創有限公司)卻讓我們一群志工來蓋,說實在問題是蠻多的,但我們赤腳空拳,有實驗挑戰性的嘗試解決問題。

  朋友的一句話更能讓你明白。朋友 :你們真的是鳥建築團隊,什麼工具都沒有準備,卻可以空手搞定~!!這次實際施做五種牆面,有稻草裹泥、夯草牆、土磚牆、竹編夾泥牆及旋轉門(亂編法),在缺乏工具的情況下工作實在挺難的,雖然所有牆面幾乎都是用"土"及"稻草"元素完成,但五組牆面技法都只能輪流等待,主辦單位說沒辦法一次提供各組完整的工具。有時自己不經會去思考,當工具什麼都沒有時,可以如何呈現,但承認沒有工具就"無法度"順利進行。





土的測試
  土為牆面技法表現之一,先做土質測試在過程當中是必備,挖土深約二十公分取適量土,放到瓶罐中土質測試,將土+水混合到瓶罐中,等待沉澱結果。最下一層會顯現砂(顆粒大)層,最上一層是土,中間會有介於砂土之間,介由此測試可以得知砂土的比例,到實在土牆過程中有所幫助,土沙比例有許多種不同種說法,3:1 或1:1不等,不過種種說法都須經過實驗與測試,捏一小團土團,丟在牆面上,不會掉下來為原則,藉由手去捏、握累積經驗才可以的到個人的配方,也就是說沒有一定要完全比例,不過先裝在瓶罐做簡易測試是蠻重要的。
(土團測試法一:土團可用手搓一條毛毛蟲測試,大於15cm即可)

探討自然建築『安全』
  工作過程當中,有個話題對我來說,倒是蠻有趣 : 是否要戴安全帽工作 ?自然建築當中,都是使用自然資材,在我的看法裡面,根本不需要穿戴,但是這不戴又關係到安全問題。

一個月有趣的「自然建築」體驗,在生活上也獲得不少,不管結果如何,但我們都跨出一步。不過心裡難免還是有些遺憾,因為還是沒有玩到「玻璃牆!!」也祝福12/25號農博也正式營運。






泥巴人,一群來自各地的素人,在泥巴裡學習。

稻草裹泥技法"稻子須先泡軟  (跳耀吧‧小夥子)

你儂我儂,工地常見情形

感謝虎科:黎哥,一個月默默的紀錄。

當我們施做時,可以感受到土地正在說話。


衣服髒了不要緊,土地笑了才值得。



高空作業
工作樂趣
結束了,而這些成員們,萌芽的生命正在啟發。
工地的廁所,來自學員們的巧思。

    活動結束了,鳥建築一群團隊,各自解散,留下了一些人,繼續完成牆面,連夜趕工的結果,對我們說:建築是一種對生命永續的態度,鳥團隊們各自離開了,但我相信精神永遠存在,而也相信真正的綠建築來自一顆善良的心,而不是來貼標籤昂貴的綠建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